深圳科技网  >  体育 > 正文

基因检测坐过山车蓝海仍需等待

4月3日,深圳市精准医学研究院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对新发的肺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精准检测服务,并建立覆盖全市肺癌患者的队列研究,使每位患者得到全程监测及用药指导等服务。

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石,在癌症治疗、免疫治疗、靶向用药等临床方向拥有广阔的前景,成为创业者、投资人看好的技术高地。2015年,出现了基因检测领域创业小高潮。

但寻找中国创客梳理历年来基因检测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发现,从2005年基因检测作为概念被提出后,就经历着忽冷忽热的尴尬情况,最近的一次高潮,发生在2016年。据火石创造统计,2016年有40家基因检测公司获得融资,融资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其中,贝瑞和康A股上市,融资金额达43亿元,碳云智能10亿元完成A轮融资。

那么,基因检测领域离彻底的爆发还有多远?

基因检测:仍有可以开发的空间

基因检测行业的前景、用途虽被创业者、投资人看好,但是从投资笔数来看,这仍是一片蓝海。

根据艾瑞整理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互联网医疗获得141笔投资,而在基因检测行业,仅有16笔投资,基因检测行业投资笔数约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十分之一,金额约为二十分之一。

基因检测技术仍在不断完善、成熟过程中,这个阶段涌现出来的公司多以B轮前公司为主,正在完成从0到1的积累。从2016年基因测序行业公司的融资情况来看,40家完成融资的公司中18家完成A轮,12家完成B轮,其次是6家完成天使轮。

并且早期打拼的公司规模大多集中在15-150人的规模内。这些公司业务主要面向消费级基因检测,提供易感疾病风险、天赋基因等产品。问题是当前技术缺乏有力的科学支撑以及后续价值的考验,大多数公司面临消费端难做,盈利微薄的困境。

就地域分布来看,基因检测公司多集中在北上广。在一线大城市创业,意味着掌握着资源、推广渠道,同时市场相对二三线城市更加成熟,市场认知度高。对于一项高科技的创业项目来说,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等沿海开放城市也成为基因检测领域创业者的第二选择。

趋势:忽冷忽热,风口没有消停过

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中资本已然疯狂。冲刺上市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碳云智能完成A轮融资10亿人民币,诺禾致源完成B轮5亿人民币的融资。基因检测行业又开始新一轮的火热。

然而这么多年来看,这个忽冷忽热的行业从未消停过。

2006年,基因技术进入国内,神秘又神奇的技术被吹成神话。根据艾瑞公开整理的数据显示,2006年在基因检测行业出现了两笔融资,金额达485万美元。

但是到了2007年,仅有一笔融资,金额为291万美元。到了2008年出现了一次增长,融资笔数达到3笔,金额达1550万美元。2009年,融资笔数又下跌一笔,到了2011、2012年又出现回升,投资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到了2013年,虽然融资笔数增长到了5笔,但是金额跌至390万美元。

2006年,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刚被炒火,就遇上了联合基因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传销,市场一下子回归平静。而往后的起起伏伏证明了基因检测行业尚未成熟,技术仍在研究阶段,而要落地则需要漫长而谨慎的验证过程。

2016年的这场爆发得益于“精准医学”概念引进国内,让市场看到了基因检测行业在精准医疗、临床服务所能发挥的巨大优势,以及技术带来的可观前景。

未来:基因检测仍在布局阶段

基因检测相关企业始终是“互联网+医疗”中最热领域之一。领域内的初创公司较多,但业务类型却大致相同,这也是消费型基因检测公司大多没有达到发展预期的原因之一。

2016年开始,致力于服务医院、医疗研究所的创业公司开始涌现,它们深耕癌症治疗、靶向药用药指导等临床服务。而医疗领域的基因检测相比消费级基因检测而言,虽然探索成本更高,但是于社会于人类的价值也更令人期待。

但对于大多数初创企业,寻找上游突破目前还不太现实。在专业级基因检测的技术仍然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大量仅仅依靠销售模式创新就想获取一席之地的创业公司,很可能要失望了。基因检测市场的蓝海,仍然在等待新的开掘。(曹忆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