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与环保法规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基建的“黑色血液”——混凝土产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曾因扬尘蔽日、污水横流、废渣堆积被贴上“高污染”标签的搅拌站,如今在山东金佳和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革新下,逐步实现从“环境负担”到“绿色资源”的蜕变。近日,我们邀请到了该企业董事长马明,揭秘这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对话。
“传统搅拌站的环保难题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扬尘、污水、废渣。”在雾霾治理与土壤保护双重压力下,搅拌站产生的含化学成分污水与废渣若处理不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损伤。
金佳和的突破始于对传统设备的颠覆性改造。其自主研发的“偏心轴砂石分离机+压流式搅拌器”组合技术,通过参数化设计与专利工艺,将筛分效率提升至传统设备的2.5倍——“10-12方混凝土废料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分离,振动筛堵筛率趋近于零”。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污水零排放系统通过数据自动化控制,将废渣中的粉煤灰、矿粉等成分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实现“变废为宝的”闭环。
“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新的利润源。”马明以葛洲坝水泥商砼分公司案例佐证:通过引入金佳和设备,该企业年处理废渣9000吨,节约原材料成本63万元,同时减少固废外运费与压滤能耗超23.5万元,综合效益达86.5万元。类似案例在安徽建工集团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亦有体现,其年节约运营费用超100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金佳和对客户痛点的精准把控。面对“设备更新成本高”“安装影响生产”等市场顾虑,金佳和推出“模块化安装+远程调试”服务,将设备停机时间压缩至48小时以内;针对“污水回收不确定性”,其研发的智能配比系统可根据搅拌站具体需求,动态调整污水使用方案,确保100%再利用。
在国际化布局中,金佳和采取“差异化技术适配”策略。针对发达国家“零排放、全利用”的严苛标准,企业重点推广砂石分离机与污水零排放系统组合方案;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主推适应高温环境的砂石料回收设备——为中东客户定制的耐高温砂石分离机,可在50℃环境下稳定运行,目前已在中非、东南亚市场形成稳定供应。
马明透露,企业正建立全球技术标准数据库,针对不同地区土壤成分、气候条件优化设备参数,未来计划在东南亚设立本地化生产中心,进一步缩短服务半径。
马明的创业史,是一部“技术为民”的实践录。从车间工人到企业掌舵者,他始终保持着对生产一线的深刻洞察。疫情期间,为完成客户紧急订单,他带领团队在工地连续奋战,最终赶在春节前完成设备安装,确保工人顺利返乡的故事,成为企业“利他文化”的生动注脚。
马明用“初心、信念、利他”三个关键词总结心路历程:初心是解决行业痛点的执着,信念是跨越技术壁垒的坚韧,利他是与客户、员工共成长的格局。这种价值观,正通过金佳和的“成长型思维”驱动企业持续进化。
展望未来,金佳和将深化“技术突破+场景定制+全球布局”的三维战略:在国内市场,通过区域化配比方案与智能监测系统,推动搅拌站环保达标率从目前的30%提升至60%;在国际市场,联合高校建立“一带一路”环保技术研究院,针对热带沙漠、高寒地区等特殊环境研发适配设备;同时,探索AI在污水成分分析、设备故障预警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无人化环保搅拌站”。
“混凝土是城市的基石,而绿色技术是文明的未来。”当马明在访谈中展示金佳和为非洲客户设计的“移动式砂石分离站”时,其背后的愿景清晰可见——让每一粒沙、一块石在科技赋能下,既构筑起现代文明的骨架,更守护住地球生态的底色。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金佳和正以中国智慧,为全球基建写下绿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