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新闻 > 正文

徐春明:6年收藏600余幅拥军年画

□本报见习记者 李美霖 文/摄

徐春明父子展示拥军年画《胜利的航程》。

由北京市东城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东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和时光(北京)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不忘初心 崇尚荣光——东城区爱国拥军主题展”近日亮相角楼图书馆。

其中,50余幅色彩鲜艳、内涵丰富的拥军年画在展览中格外亮眼。然而,这些拥军年画并非来自美术馆、博物馆或高校图书馆等机构或组织。提供这些珍贵限量版藏品的,是一位普通的“60后”退伍军人——徐春明。

为探究年画收藏背后的故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对徐春明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不忍心看它流落街头”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儿子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一块破旧的‘光荣牌’。这块牌子对军人来讲是非常珍贵和神圣的。不忍心看它流落街头,我用退休工资买下了它。”提起收藏拥军年画的渊源,徐春明不禁回想起第一次偶遇“光荣牌”的情景。

徐春明后来了解到,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光荣牌”散落在各地,捍卫军人荣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2013年起,徐春明在儿子徐强的支持下跑遍全国各地。山南水北的革命老区、偏远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没有任何渠道,也没有相关组织,他靠着打听古玩店老板、发动战友,义无反顾、风雨兼程地奔走在收集拥军年画的路途中。

“有时候大老远跑过去,到那儿一看,并不是拥军年画,也就白跑一趟。”提起这几年走过的“冤枉路”,徐春明一言难尽。“但是下一次听别人说哪里有拥军年画,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就冲过去。”

耗时6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徐春明凭借一己之力,收集了600余幅拥军年画。这些年画的“出生时间”既有1951年,也有2019年,其“年龄差”长达68年。年画内容包含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给军人缝钱包,年轻军人给小朋友理发,香港、澳门回归盛况等。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画有宣传画、挂历、教学挂图、剪纸等多种题材,68年间拥军年画的内容、功能在不断完善。它们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画诉说着历史、见证着未来。

“初衷就是铭记军人的光荣”

采访中的很多小细节,都可见徐春明对拥军年画的深情。

拥军年画来之不易,徐春明买来贴合每一幅年画尺寸的透明塑料膜。在徐强向记者展示摞在一起的拥军年画时,站在一旁的徐春明不时地细心整理每一幅被翻看过的年画。

“我现在睡觉就把它们放在床边。我很怕丢失、怕它们坏掉”“这几年我的退休工资全部用在收藏这些年画上了”“我也没有什么便捷的途径,有一幅就收藏一幅,不断地收集,这几年我把中国都跑遍了”,徐春明真诚地表示。

令徐春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从墙上“揭下来”的拥军年画——《胜利的航程》。他回忆,这幅年画当时被挂在吉林一个军人之家的墙上。年画上被钉子钉过的孔洞和皱褶无声地诉说着历史赋予它的荣光。

“我的初衷就是铭记军人的光荣,让那些当过兵的人都能看到这些拥军年画。现在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发挥这些拥军年画更大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徐春明告诉记者。

“愿意无偿捐赠,只为更好传承”

徐春明父子坦言,现在拥军年画的保存和收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没有专业的能力去维护这些年画,另一方面收集工作也面对着旁人的质疑。

“我父亲愿意无偿地捐赠,只要有合适的场地能够更专业、科学地保护这些年画。”徐强说。

对徐春明一家而言,参观者的每一次凝视和驻足就是一份最深的敬意。不同时期拥军年画的意义不同,但年画中所传递出的正能量没有变,拥军爱民的主旋律没有变。

“这些年画能够激励当代年轻人不忘革命传统,也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徐强说,现阶段他们不再致力于收藏更多的年画,而在于如何将现有年画保存好,如何挖掘出背后的意义,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返回顶部